超高親和力特性:通過多輪篩選與突變優化,抗體與目標蛋白的結合 Kd 值穩定控制在 1-5nM,較傳統 IP 抗體(Kd=10-50nM)提升 2-10 倍。在低豐度目標蛋白檢測中(如細胞內 p53 蛋白,濃度約 0.5nM),該系列抗體的捕獲效率達 85% 以上,傳統抗體僅能捕獲 30%-40%,有效避免低豐度蛋白互作信號漏檢。
構象特異性結合:通過篩選識別目標蛋白天然構象的抗體克隆,避免與變性蛋白結合,確保捕獲的目標蛋白保持天然結構,從而維持其與互作蛋白的結合狀態。例如在檢測 MAPK 信號通路中 ERK 與 MEK 的互作時,傳統抗體可能結合變性 ERK,導致 MEK 解離,共沉淀效率僅 25%;而 Jackson IP 抗體結合天然構象 ERK,共沉淀效率提升至 70% 以上,完整保留互作信號。
表位選擇優化:優先選擇目標蛋白表面非互作界面的表位(如遠離酶活性中心、非蛋白結合域的區域),避免抗體結合后遮擋互作界面,確保蛋白質復合物的完整性。在檢測 p300 與轉錄因子 NF-κB 的互作時,該系列抗體結合 p300 的 N 端非結合域,不影響其與 NF-κB 的 C 端結合,互作蛋白回收率較傳統抗體提升 40%。
Fc 段突變設計:對抗體 Fc 段進行定點突變(如 L234A/L235A 突變),阻斷其與細胞內 Fcγ 受體、補體成分的結合,同時減少與白蛋白、角蛋白等常見雜蛋白的非特異性相互作用。經 Fc 段優化后,抗體的非特異性吸附率降至 5% 以下,較傳統未突變抗體(非特異性吸附率 30%-40%)降低 80%,IP 產物中目標蛋白純度提升至 90% 以上。
四步純化工藝:采用 “Protein A 親和純化→抗原親和純化→離子交換層析→尺寸排阻層析" 四步純化流程,去除抗體制備過程中的雜蛋白(如宿主細胞蛋白、牛血清白蛋白)、未成熟抗體片段及游離輕鏈 / 重鏈。通過 SDS-PAGE 檢測,純化后的抗體呈現單一重鏈(約 50kDa)與輕鏈(約 25kDa)條帶,無任何雜帶,Western Blot 檢測無雜蛋白信號,無需額外純化即可直接用于質譜分析。
交叉反應預清除:針對多物種樣本研究需求(如人、小鼠、大鼠細胞混合樣本),通過與非目標物種蛋白質提取物孵育,預清除抗體中可能存在的交叉反應成分。例如用于人細胞 IP 實驗的 anti-human p53 IP 抗體,經小鼠、大鼠肝組織提取物預清除后,與人細胞裂解液反應時,對小鼠、大鼠 p53 的交叉反應率<0.1%,可用于人 - 小鼠嵌合模型的蛋白質互作研究。
專用 IP 緩沖液配方:配套提供含蛋白酶抑制劑(如 PMSF、蛋白酶抑制劑雞尾酒)、磷酸酶抑制劑(如 Na3VO4、NaF)及復合物穩定劑(如甘油、BSA)的專用 IP 緩沖液。緩沖液可抑制細胞裂解后蛋白酶對目標蛋白及互作蛋白的降解,維持蛋白質磷酸化修飾狀態(如 p-ERK 的磷酸化水平),同時通過甘油穩定蛋白質復合物構象,減少互作解離,使共沉淀效率提升至 80% 以上,較傳統通用緩沖液(共沉淀效率 30%-40%)提升 1 倍。
磁珠偶聯優化:提供預偶聯蛋白 A/G 磁珠的 IP 抗體產品,通過優化抗體與磁珠的偶聯比例(1μg 抗體偶聯 10μL 磁珠)及偶聯化學方法(如酰胺鍵偶聯),確保抗體均勻分布在磁珠表面,且保持抗原結合活性(活性保留率>95%)。預偶聯磁珠的抗體可直接用于實驗,省去傳統 “抗體 - 磁珠孵育" 步驟,實驗時間從 8 小時縮短至 4 小時,同時避免因抗體過量或偶聯不均導致的非特異性吸附增加。
溫和洗脫條件:采用低 pH 洗脫液(0.1M glycine-HCl,pH 2.8)或特異性肽段洗脫,避免使用高濃度 SDS、尿素等變性劑,確保洗脫的蛋白質復合物保持天然結構與活性。溫和洗脫條件下,目標蛋白及互作蛋白的回收率達 90% 以上,且可直接用于后續功能實驗(如體外酶活檢測、蛋白質再結合實驗),拓展 IP 技術的應用范圍。
突變體特異性互作蛋白捕獲:通過該抗體從 EGFR L858R 突變肺癌細胞裂解液中捕獲 EGFR 蛋白,結合質譜分析,鑒定出 12 個與突變 EGFR 特異性互作的蛋白質,其中包括新型互作蛋白 —— 熱休克蛋白 HSP70 同源物 HSPA1A,而野生型 EGFR 未與 HSPA1A 結合。
互作機制驗證:通過 Co-IP 實驗證實,HSPA1A 通過其 ATPase 結構域與 EGFR L858R 的激酶結構域結合,促進 EGFR 二聚化與自磷酸化(p-EGFR 水平提升 2.5 倍),進而激活下游 PI3K-AKT 與 MAPK 信號通路,促進肺癌細胞增殖。
治療靶點驗證:在 EGFR L858R 突變肺癌細胞中,敲低 HSPA1A 可顯著抑制 EGFR 信號激活(p-AKT、p-ERK 水平降低 60%),并增強 EGFR 抑制劑(吉非替尼)的敏感性,細胞凋亡率從單藥的 25% 提升至聯合處理的 55%。相關成果發表于《Cancer Cell》(影響因子 38.2),Jackson IP 抗體的高特異性與高捕獲效率是發現該新型互作的關鍵。
AD 特異性互作蛋白鑒定:從 AD 模型小鼠(APP/PS1 雙轉基因)與野生型小鼠大腦皮層裂解液中分別免疫沉淀 tau 蛋白,結合定量質譜分析,發現 AD 模型小鼠中 tau 與微管相關蛋白 MAP2 的結合顯著減少(降低 45%),而與泛素連接酶 CHIP 的結合顯著增加(提升 3 倍)。
功能影響分析:進一步研究證實,tau 與 MAP2 結合減少導致微管穩定性下降(微管聚合率降低 30%),影響神經元軸突運輸;而 tau 與 CHIP 結合增加促進 tau 蛋白的 K48 位泛素化修飾,加速 tau 蛋白降解(tau 蛋白半衰期從 24 小時縮短至 12 小時),但在 AD 病理狀態下,tau 過度磷酸化抑制 CHIP 介導的降解,導致異常 tau 聚集。
治療潛力評估:通過小分子化合物增強 CHIP 與 tau 的結合效率,可促進磷酸化 tau 的降解(tau 聚集量減少 50%),改善 AD 模型小鼠的認知功能(Morris 水迷宮實驗中逃避潛伏期縮短 30%)。相關成果發表于《Nature Neuroscience》(影響因子 28.7),Jackson IP 抗體的高靈敏度確保了低豐度互作信號的準確捕獲。
宿主互作蛋白篩選:通過該抗體從新冠病毒感染的 Vero 細胞裂解液中捕獲 N 蛋白,結合質譜鑒定,發現 N 蛋白與宿主細胞的 RNA 解旋酶 DDX3X 特異性結合,且該互作依賴 N 蛋白的 RNA 結合結構域。
互作功能分析:進一步實驗證實,N 蛋白與 DDX3X 結合后,可招募 DDX3X 至病毒復制復合物,促進病毒 RNA 的復制(病毒 RNA 產量提升 3 倍);同時,N 蛋白通過 DDX3X 抑制宿主細胞的 IFN-β 信號通路(IFN-β mRNA 水平降低 60%),增強病毒免疫逃逸能力。
干預策略驗證:利用特異性肽段阻斷 N 蛋白與 DDX3X 的結合,可顯著抑制病毒復制(病毒滴度降低 100 倍),并恢復宿主 IFN-β 表達,為治療提供了新的靶向策略。相關成果發表于《Cell Host & Microbe》(影響因子 30.3),Jackson IP 抗體的高物種特異性避免了宿主蛋白與病毒蛋白的交叉反應干擾。
單細胞 IP 抗體技術:研發適用于單細胞樣本的高靈敏度 IP 抗體,結合微流控技術,實現對單個細胞內低豐度蛋白質復合物的捕獲與分析,助力解析細胞異質性中的蛋白質互作差異(如腫瘤干細胞與普通腫瘤細胞的信號通路互作差異)。
動態互作捕獲技術:開發 “光控 IP 抗體",通過光響應性 linker 將抗體與磁珠偶聯,可在特定時間點通過光照觸發抗體與磁珠解離,實現對蛋白質互作動態變化的實時捕獲(如信號通路激活后 0-60 分鐘內的互作變化),解析互作的時間依賴性。
空間特異性 IP 技術:結合 proximity labeling 技術(如 BioID、APEX),開發可在細胞特定亞結構(如細胞核、線粒體、內質網)內特異性捕獲蛋白質互作的抗體,揭示不同細胞空間中蛋白質互作的特異性差異(如細胞質與細胞核中 p53 的互作網絡差異)。